进入十一月,考研复习也真正进入了最后阶段,这一阶段除了练题刷题之外,回归基础、查漏补缺也是一项格外重要的任务。
今天,我们结合参考书、论文与历年真题,用一文带你全面复盘“舆论”这一高频考点,适合收藏、打印起来,反复回顾背诵!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而且舆论始终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他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具备一种评价性。
1.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2.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3.衡量舆论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的结果等。
舆论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的差异,不会有标准化的形成公式,但通常有以下几个形成步骤:
在整个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文化与道德传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舆论形成的过程。这三步是一般舆论形成的过程,都是有形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影响,则表现为无形的力量。
1.反映:舆论既然是公众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很自然它具有反映民情,表达民意,体现民心的社会功能。通过舆论,人们可以体察群众情绪,了解民心向背,审视政局动向,把握社会脉搏。
2.宣泄:舆论往往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自觉流露与抒发。公众表达舆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过程。通过舆论表达,可以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某种平衡。
3.监督: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每个人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意见。群众的这些分散意见一旦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它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以及被评判议论者产生一种法律和行政力量难以起到的监督作用。
4.调节:舆论以其特有的内在信念力量,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的制衡和纠偏机制,及时纠正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偏差,这就是它的调节功能。舆论的调节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机制,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以保证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的目的是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舆论可以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控制作用表现在:
舆论针对公共事务,作为最大公共权力的国家权力成为其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体现在:
②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1.新闻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器。作为一种信息传媒,新闻媒介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各种分散的或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舆论,借助于新闻媒介可以集中起来加以传播、扩散。而舆论通过新闻手段传播后,又可以扩大其社会影响,使原先分散的、局部的舆论变为集中的、更大范围内的舆论。
2.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舆论是一种意见,而意见产生于人们对某一现实问题的评价和判断。人们只有了解到问题或事件的真实情况和来龙去脉,才能对它做出评判,发表意见。因而,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况和问题的新闻信息是人们了解情况、认识问题,从而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和客观评价,导致舆论最终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3.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舆论多是人们对社会上一些有争议的现实问题的议论,因而总是容易为公众所关注,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新闻媒介始终以舆论作为自己传播的重要内容,所以它不仅被看作是舆论的传播者和表达者,而且还被看作是舆论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4.新闻既可以反映和表达舆论,也可以影响和引导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涵盖范围广、公开程度高,同时其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常常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除了作为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现代新闻媒介在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
总之,新闻与舆论密切相关。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要明确新闻、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的积极正面作用奠定基础。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舆论监督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一切不正之风。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尺度。
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舆论监督的战斗锋芒除了针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和不法之徒外,绝大多数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绝不是为了整人,把人批倒批臭。
①权威性。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绝大多数是各级党组织领导的,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干部、群众习惯把报纸、广播、电视台当作党的声音的来源。正由于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报纸、广播、电视台的批评才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每一个问题被公开批评以后,总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反应。
②典型性。由于新闻媒介面向社会,新闻媒介所揭露、批评的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要对社会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从而引起人们的警觉,推动实际工作。
③紧迫性。新闻媒介所揭露、批评的问题,都应该和当前的工作、生产、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非要下决心解决不可。
④重视社会效果。从有利于矛盾的转化、有利星空体育官方网站于问题的解决出发,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
2.实事求是是保证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事实要核对清楚,不但包括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还包括有关的细节。实事求是,还包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所作的分析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
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适时,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适量,是批评稿的数量要适当的控制;适宜,是批评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紧迫性。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包括:为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投书者保密;批判者如受到打击迫害,新闻单位应给予支持,为之伸张正义,直到事情得到合理解决。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要求对批评稿中有多少失实就更正多少,如果基本事实失实,报纸就应该公开赔礼道歉,与有关单位一起做好善后工作。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6.谨防媒体审判。媒体审判就是新闻媒体有意无意代替司法部门对事件定性,对案件定罪、定性,从而有意无意干扰司法正义、司法对立和法定程序。
舆论引导是指一定政党、组织、群体、个人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依据一定的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公共利益共识、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调控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特征。其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成果。舆论引导的载体主要包括大众传媒、新兴媒体、社会活动和口头语言这四种类型。
3.国外敌对势力在中国进行的活动从未停止,存在着舆论失控的风险。
1.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是我们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必需的自信和实力。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舆论监督和其他的监督方式是要消除党内、政府内的腐败、不正星空体育官方网站之风,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真正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舆论引导和其他引导方式是要让大众认识真理,认清方向,认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同德,形成促人奋进、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➍结合传播理论对某一热点事件的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进行讨论。(西南交通大学,论述题,2021)
➎“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舆论引导”是党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谈谈两者的辩证关系。(天津师范大学,论述题,2021)
➏结合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综合表现,谈谈你对全媒体时代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的见解。材料:节选自《人民日报》1.28《面对疫情,理性和信心也是一剂良药》(西北大学,材料分析题,2021)
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形态,其区别于传统意义舆论的突出点在于网络自由、互动、共享等特征所带来的公众意见表达的开放化、多样化、广域化,以及形成过程中网民、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社会公众以及社会机构等多种合力的博弈互动。
互联网具有自由开放、广域无疆、数字技术、虚拟互动等特点,因此基于网络媒体的网络舆论也就在其主体、客体和本体上分别呈现出如下不同的特征。
网络舆论主体指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的网民,具有匿名性、开放性、遍在性特点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①匿名性: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论坛中的网民目前还不需要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其身份具有隐匿性,这是网络舆论主体区别于传统舆论主体的最明显和本质特征。
②开放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门槛越来越低,加之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语权力者。网络的虚拟空间为公众发表个人意见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和天然的保护伞。
③遍在性: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的主体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某个焦点事件一旦出现,立刻引起巨大范围内的群体注意和讨论,并迅速形成平面状不断扩散的意见波动。正所谓一地发起,全国波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网络舆论客体为引起网络环境中网民关注和讨论,并与社会讨论(含传统媒体报道)形成互动的社会事件。由于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开放性和遍在性,网络舆论客体具有如下三个特点:草根性、多样性、不可控性。
①草根性: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质的改变。信息传播的单向度变成了交相互动的多向度,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亦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能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媒体不再是公众人物的舞台,一切事情都可能成为话题的中心和舆论的焦点。
②多样性:网民的遍在性和意见表达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论事件的多样性,网络舆论事件涉及的议题性质分类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民生、娱乐、教育、科技、法治等方方面面。
③不可控性:在传统意义的舆论事件中,社会现象或问题成为舆论客体的条件,是被人们注意并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和讨论。互联网由于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以及网民之间的实时互动,使得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成为网络舆论事件的时间大大缩短,有些甚至是瞬间实现,使得舆论事件发生、发展和舆论意见的表达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
舆论本体为舆论的核心,即民意,是舆论主体针对舆论事件所表达的各种意见的综合。网络舆论由于网络媒体多渠道,网络舆论主体匿名性、遍在性等特点,表现出区别于以往意见表达的突出特点。
①分散性:网络舆论的分散性表现在由于网民身份、性别、背景等各不相同,关注问题多种多样,表达的意见便是千差万别。针对某一个问题的意见不再是过去的强势一边倒,或者态度的两极,而是意见的多极;语言表述也不再那么规范,出现了许多新鲜的网络词汇和语言符号。
②自由性:网络的匿名性为网民发表意见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伞,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智慧的起点,可以“畅所欲言”。
③非理性:网络舆论往往聚焦在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上,网络论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意见表达的平台和情绪释放的空间,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疏导安抚的减压作用。但网络舆论也有其负面作用,表现为缺乏理性和责任感,甚至会出现“网络暴力”。
1.及时性要求:由于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网络舆论形成的这一特点,舆论引导者应了然于心;而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舆论引导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交互性要求: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参与性十分强的世界。交互式手段将过去主要通过民间渠道传播的声音引向了主流渠道,使民意的表达更加畅通,为了解民意提供了一个非常直接的窗口。交互的过程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引导者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只是观望和等待,而应该有对于舆论方向的把握,应在交互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当然,引导者不应当以势压人,而应主要依赖于所表达的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
3.整合性要求:整合是一个含义宽泛的用语,这里主要是指:包容、宽容、寻找共同点、组织为一体。在网上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不能采取打压的做法,必须尊重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讲究斗争策略,讲究引导艺术,讲究引导效果。要善于从多元化的舆论中寻找共同点,发现积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从更高层次上来提出新的理念,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认识或者取得谅解,达到共识,至少不出现尖锐的对立。
4.针对性要求:由于网络事实上是一个多元世界,各种思潮都在网上积极寻找自己的空间,网络中的舆论引导只有具备针对性才能有活力,才能吸引人,才有影响力。针对性包括内容的针对性和手段的针对性。
①内容的针对,一是针对公众对事实了解的需求,二是针对被歪曲的事实,三是针对对事实的曲解,四是针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五是针对各种偏激的非理性言论。
②手段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分众。分众是个性化的扩展,若干共同个性要求的集合形成一个共性群体,将一个整体划分成若干个这种共性群体就是分众。网络媒体的个性化或分众化服务,是网络媒体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应当引起网络舆论引导者的高度重视。
➋结合舆情事件,论述新媒体中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江西财经大学,论述题,2021)
➌新媒体的舆论、舆情与现实社会的舆论与舆情的关系?(东北财经大学,论述题,2021)
➍结合疫情传播案例,谈谈不同舆论场语言类型和利益表达的特点。(南京师范大学,论述题,2021)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构成舆论场的要素有三个: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和交往频率、空间的开放度和空间的感染力度或渲染程度。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度较大、空间的感染力或程度较强,便可能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于1998年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民间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重叠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强。当下我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要处理好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使之良性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正能量。
舆论审判概念源于“媒体审判”,是指媒体有倾向性的审前报道和评论对公众审判产生影响的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舆论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渠道限制,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司法机关造成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
舆论失焦是指由于网络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具体表现有: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社会集合体,具有人身、社会和政治权利,有自主表达意见的强烈要求。一旦具备一定条件,公众突然集结,对压制它的舆论发起攻击,出现舆论对峙或交战局面,两种或多种舆论处于不可调和状态。这时,对立双方如果相互指责或发生肢体摩擦,表明舆论激化已经形成。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推送带给大家的全部内容,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才好!最后一个多月,除了带大家冲刺提分,我们也会一直进行基础知识的归纳、整合与拓展,一定要星空体育官方网站跟紧!锁住!
[1]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40-45.
[2]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J].探索,2003(05):78-8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